刚入酉时,如血的残阳渐碎,月影的轮廓已经隐隐浮现。
街上的人烟熄了,七横八纵的胡同变得冷清,稍微宽大点的街道上会飘着一层薄薄的炊烟,参杂着各式各样的味道,柴木烧黑的熏烤味,肉蒸熟后的香气——
京城的夏天是很奇妙的,白天里确有热的感觉,好似额头盖了纱,脸颊擦了粉的花魁,众人在得不到的曼妙身姿里寻着了妩媚——街边灿绿的树,深红的墙和门,华贵庄严的琉璃瓦被太阳抛了光,全是这般;一到了黄昏或夜晚,北方干冷的底色在卸完妆后展露无遗。
砖头,石板,瓦片都像是一块块冰皮,逼着人在夹缝间塞上稻草,或者披上袄子,蹲上炕,又或者往火炉子里塞些银骨碳,将手悬在铜罩上取暖。
吴介将窗缝门缝塞满了稻草以抵御夜深以后的寒气,蔡氏和骆芳英则在灶房里忙碌。
有条不紊的脚步声和渐浓的饭菜香在屋内交错。
吴介不急不躁地把干枯的稻草填满缝隙,时不时停下来侧耳听一下屋子东面传来的声响,锅碗瓢盆的碰撞慢慢停下来,转而多出了木凳挪动的摩擦声。
指尖捋过稻草塞满的地方,吴介沿路仔细端详,看看有无漏风处,经过骆芳英的房间时,吴介停了会,抬头低头几遍才算安心。
这时灶房方向传来了骆芳英的呼喊,吴介叹了口气,神情严肃起来。
毕竟是小户人家,一家人吃饭的地方靠近灶房,一张圆圆的木桌染满了污渍,原本有四把凳子,骆九死后,就只剩下三把,饭菜也十分单调,肉食更是少有。
先等蔡氏坐下,吴介和骆芳英才坐下,三人谁也没开口,混杂着灶火气的空气里只剩下筷子与碗的碰撞声。
骆芳英吃饭的样子很文雅,细腰挺得很直,夹起一两片菜叶也要抖一抖——虽然根本没有沾着一滴油——裹到饭里,翘起一小块放入嘴中,慢条斯理地咀嚼。
相比起来,吴介吃饭的样子就粗野多了,原本瘦削的脸颊两侧被饭塞的鼓起,筷子尖还叼着菜和肉。
吴介一口吞掉了肉和菜,脸上露出痛快的神色来,心里却有些沉重。
果然还是什么味道都没有,只能嚼出食物的质感来。
吴介想象着饭菜该有的味道,嘴巴里还是一阵泛酸,像塞进了蜡纸。
骆芳英怔怔地看着他,虽说家里人厨艺不错,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样式单一的食物吃多了也会寡淡,吴介从前吃饭时向来不紧不慢——她微笑着看了他一眼,把原本夹在自己碗内的一片肉放到了吴介碗中。
吴介刚想抬起脑袋,又立刻垂下去吃饭,不敢与她对视,同时充满歉意,看了眼肉片稀薄的盘子,犹豫着要不要……可骆芳英的筷子还按着,似是预料到了吴介的心思。
真是个倔强的丫头啊!吴介将肉片拖入嘴中,特意夸张地嚼了嚼,回给骆芳英一个满足的笑容,幽蓝的瞳仁掩在了被眯成缝的眼睛里——骆芳英的眼角笑成了月牙。
吴介有些心慌的掩饰着自己已然尝不出食物味道的事实——在一通大块朵颐之后,碗内的白米就消失了,碗壁干净如新,桌子中央的几盘小菜还是一如既往地被挑拣完了,连残渣和汤汁都显得稀薄。
他静静地看着师娘和自己的青梅竹马碗内剩余的拌在一块的的米饭和菜肉逐渐减少,心里既有安慰,也夹杂着些许恐慌。
平静往往最为脆弱而易碎。
筷子被骆芳英横放在碗上,原本微笑的脸也绷了起来,好像京城郊外春寒时的云湖水,似冻非冻,她没有去直视吴介,可那双秋水般明亮的眸子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转来——吴介从她眼角的余光里读出了忐忑,但他并不打算立刻上前安抚。
二人之间维持着无需言明的默契,一齐沉默不语,饭桌上一时冷下来,只剩下老妇人愈发急促的吧唧声。
蔡氏是最后一个吃完的,把筷子压在碗的一侧,马上扭头看向吴介,“凉子,这么多天没来是怎么了?你可不要隐瞒,是你自己说的,晚上会给我们解释明白。”
老妇人问得很急,语气有些凌厉,被岁月蒙上烟尘,不再清澈的美目里有无法掩饰的焦急和担忧——她褶皱的眼皮不住颤动,自己的女儿可能只是看到三天三夜回不来的人终于回来了,可凉子回来时狼狈的模样却和那晚自己的丈夫如出一辙,蔡氏很害怕,害怕这个仅剩的儿子也突如其然的离去。
骆芳英看了过来,俏美的脸明明被忧虑所占据,眉目却努力做出鼓励的样子。
吴介微不可查地呼出一口气,手肘支在桌角,右手捋着头发,“前些天在关押诏狱里一个重要的犯人的时候,趁押解的当差没有留神,就逃脱了,一路上杀了很多人,还绑架了那天正巧前来视察的三品官员,这件事如果传出去的话对锦衣卫的影响很大,所以……”
“所以你们就被关住了。”骆芳英抢白道。
吴介点了点头,面露感慨,“要不是我在追捕逃犯的过程中表现好,恐怕也被封口了。”
蔡氏和骆芳英的眼中皆是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