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是我们一退再退,却是不敢跟胡人堂堂正正地打一场。哪怕是战死沙场,也比在这里扛沙包要强!”
刘裕微微一笑,看着到彦之:“到兄弟,你学过兵法没有?”
到彦之微微一愣,摇了摇头:“俺是庄稼汉,大字不识几个,哪懂什么兵法?”
刘裕点了点头:“那好,我现在可以告诉你,兵法有云,敌军来时,如果立足未稳,作为守城一方,可以适当出击,挫敌锐气。如果是昨天的时候,秦军刚来之时,我们出城一战,也许可以小胜一把。”
到彦之哈哈一笑:“现在出城也不迟,刘幢主,你下令吧,我愿为先锋!”
刘裕笑着摆了摆手:“到兄弟,不要急,我刚才说的是,如果昨天出城,我们有可能取胜,但是今天已经不可能了。你们看,秦军昨天轻骑前来,迅速地扎下了营盘,现在他们的防守已经稳固,又占了北边的山头,居高临下,这时候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敌军的视线之中,即使出城一战,还没打开城门,他们就会发现了,到时候我们要以步兵面对他们的坚固营盘,没有一丝一毫胜的可能!”
到彦之叹了口气:“想不到连英雄无敌的刘幢主,也不敢出城一战。”
刘裕的眼中冷芒一闪:“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打仗需要的是胜利,而不是血气之勇。如果徒逞匹夫之勇,一时痛快,折损了兵力,那不仅打败不了敌人,连城也守不住了。我们的优势在于城池坚固,粮草也算充足,而劣势在于敌军的数量众多,我们兵力不足,所以想要守住寿春城,只有大家众志成城,坚守在城墙后面,用一切守城办法,打退秦军的攻城!”
说到这里,刘裕看着到彦之,正色道:“到兄弟,如果秦军杀上城头,你敢跟他们近战吗?”
到彦之哈哈一笑,拍着胸膛:“没有问题,拼命的时候,我到彦之绝对会豁出去的!”
刘裕笑着看向了到彦之的身后:“是吗,每个人都能豁得出去吗?我看未必吧。”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低下了头,不敢面对刘裕那犀利的目光。
徐元朗叹了口气:“刘幢主,他们毕竟是民夫,是百姓,未经训练,要他们在城头肉搏,拼命,是不是要求高了点?”
刘裕摇了摇头,一字一顿地说道:“要想守住寿春,只有大家一起拼命,这里没有军士与民夫之分,每一个人,都是战士!”
寄奴妙法平火攻
徐元朗的脸色一变,说道:“刘幢主,你这样说有违大晋军制,军人就是军人,百姓就是百姓,各司其职才不至于生乱子。”
刘裕摇了摇头:“徐幢主,你说的是平时,可现在不一样,大敌当前,城中的妇孺老弱已经全部撤离,现在寿春城内,只有几千个汉子,就算全部当军人,也是不够的,再拘泥于军民之分,已经不合适了。”
徐元朗咬了咬牙:“就算我们人手不足,但是民夫从来不习战事,不知如何使用兵器,怎么能承担作战的任务呢?再说,他们不会听鼓角铜锣,不知进退,又如何能作战呢?”
刘裕微微一笑:“这些旗鼓指挥,军士们不也是从不会到会吗?也是慢慢学成的吧。现在情况紧急,来不及多训练,但只要告知大家,闻鼓则上城助守,鸣锣则下城撤退,至于要往城头搬运什么东西,看旗号行事即可,这些事情用不了一个时辰就能学会,有什么不可以的?”
徐元朗的眉头一扬:“那敢问刘幢主,你既然深通兵法,又准备用什么办法,让这些不习战事的民夫们,知道该如何行事呢?”
刘裕点了点头,转身对着身边的军士和民夫们说道:说道:“守城之道,在于判断局势,作出最好的应对。当敌军大量发石放箭时,城头部队先下城,只留少量精锐部队观察,城头守将那里,以亲信部曲举牌为号,第一次举牌,是在敌军要攻城的地方,离城五六十步时,以告知城下的预备队作好准备。当敌军的撞车冲梯逼城的时候,二次举牌,敌军云梯搭上城头时,三次举牌,而敌军开始爬城,快要到女墙时,四次举牌。”
“四次举牌之后,则转为举旗为号,如果城止的滚石垒木用光,需要添加,则举苍旗,如果需要灰炭火盆,则举赤旗,如果城头打坏了需要沙石泥瓦抢修,则举白旗,如果需要热汤和粪便以淋敌军,则举黑旗。”
“如果需要战士锐卒,则举龙虎旗,如果需要戈戟刀剑,则举鹰旗。城上举什么样的旗帜,城下的主官则随旗而应,要啥给啥,要是敌军大量登城,从城下可以看到城墙一线全部激战,无法举旗呼救,则自将部曲上城,而城内的守军这时候也会出动,增援城头的。”
刘裕的声音不是太高,但是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一开始不少人还在私下议论纷纷,但随着刘裕讲解的继续,就连徐元朗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刘裕,竖起耳朵,屏住呼吸,城头之上,除了风声,只剩下刘裕一个人的声音在来回飘荡了。
“城头的人一开始不能太多,敌军一定是飞石箭雨,我们人上得太多会伤亡很大,主力放在城墙后面避免他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