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御史台之类的衙门。
这个事情,李云没有明说,只是借着这一次骆斌等书生闹事,开辟了一个类似农事院的翰林院下院。
但虽然他没有明说,君臣二人多年默契,杜相公已经很清晰的感受到了皇帝陛下的想法,并且他也没有反对,默默的执行了下去。
因为这对于旧学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要是没有这一条“小路”,往后的读书人,还会不会专心致志的攻读经史子集,就很难说了。
时间一长,斯文种子说不定都会断掉。
杜相公离开甘露殿之后,很快回到中书,向几位相公传达了皇帝陛下的意思。
此时,诸位相公之中,只有许昂许相公没有到,其余几位相公听了杜相公的话之后,都是若有所思。
姚仲咳嗽了两声,看向杜谦,问道:“翰林院再设下院,与农事院一样,有选拔学子入院的权柄,这个事情,还有些麻烦,要跟礼部,翰林院坐在一起,商量出来一个章程。”
“要定下来怎么个考试,怎么个考法,以及考些什么。”
杜相公闻言,看了看在坐的几个人,他喝了口茶水,叹了口气:“这还有什么好商量的?”
他看着姚仲,苦笑道:“居中兄,还不明显吗?”
姚仲一怔,问道:“杜相您的意思是?”
杜相公叹了口气,开口道:“如今朝廷开科举士,考试的内容,已经与旧周之时的科考全不相同,虽然还叫科考,但已经是两个制度了。”
他默默说道:“翰林院自设的这个考试。”
杜相公颇有些感慨的说道:“旧周科考考什么,翰林院就考什么就是了。”
几位相公闻言,都是恍然大悟,随即心里,也都生出了几分感慨。
曾经考四书五经,诗文策对的科考,不知不觉,已经不再是朝廷的主流了。
可以预见的是,往后它虽然依旧会存在,但也只可能是分支,而不太可能是主流了。
杜谦跟姚仲都感慨不少,宰相郭攸只是微微低头,没有说话。
而徐坤徐相公却没有太多感触,毕竟他可以说是新学出身的宰相,他只是顿了顿,就看着杜相公,问道:“杜相,先设农事院,如今又有翰林下院,往后陛下会不会再增设别的什么院?也有招生取士之权。”
杜相公闻言一怔。
他倒是没有想过这些,不过思考了一番之后,他才开口说道:“厚德不说,我还没有想过这些事,就目前来看,陛下没有说过这些,不过以我对陛下的了解,往后陛下大概会开设一个军事院。”
他轻声道:“挂在枢密院名下。”
一众相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说话了。
姚相公点头道:“当年入主中原之后,陛下多半就有这个念头,但是之所以一直没有去办,是因为当年江东军的军官太多了,很是够用。”
他默默说道:“可能这几年,就要办起来。”
入主中原到现在,近二十年过去,当年江东军那批人,很多也已经老了。
军中,也需要一些新鲜血液。
从前,军中选拔,多靠资历靠战功,但往后天下承平,没有许多战功可以攫取,那么开设一个类似翰林下院以及农事院的军事院,就很有必要了。
杜相公咳嗽了一声,没有继续说下去。
中书只负责政事,兵事跟他们没有太大的干系,这种事即便是兵部,也插不上手,他们就更没有必要在这里瞎猜了。
万一传到皇帝陛下耳中,反倒有些不太好。
“好了,这些事情就不提了。”
他看了看姚仲,问道:“子望兄最近怎么了?在中书不常见他。”
姚相公叹了口气:“他身子不太好,告假了。”
杜相公点了点头,开口道:“明年,把曹钰调到御史台,给他做个学生罢。”
去年,曹钰跟着皇帝陛下一起从江南返回,他并没有能跟着李云一起去关中,而是直接回了洛阳。
曹钰带着皇帝陛下的圣眷,以及杜相公的条子,到了朝廷里之后,吏部很快给他放了郑州刺史的缺,如今在郑州刺史任上。
到明年,他这个郑州刺史,也就是干了不到两年,不满一个任期。
算是刷了个州县的履历。
姚相公闻言,若有所思,随即点头道:“好,下官先记下来,到时候给吏部提前打个招呼。”
杜相公站了起来,结束了这一次会议,开口说道:“郭相,你把今天议事的内容,与太子殿下简单汇报一番,然后咱们就各忙各的罢。”
郭相公低头应了声是。
几位宰相各自散去。
姚仲最后一个站了起来,看向窗外的天空,感慨道:“这曹钰。”
“真是好运势。”
…………
五月中旬,天气渐渐热了起来。
这天下午,有内侍来到中书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