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好吃!真香!
外皮焦脆,里面却软糯得很,这口感绝了!
就是有点烫嘴嘶不过瘾,再来一份!
一时间,吃炸土豆成了睢阳城里最新的风尚。
这新奇吃食不仅风靡市井,连一些小型的文人雅集上,都有人将其作为谈资,讨论其风味与新奇之处,俨然成了一种时髦。
没几日,一份写在竹简上的诗作被呈送到了谢乔的案头。
她有些好奇地展开,定睛一看,差点没笑出声。
竟是一首咏叹炸土豆的打油诗。
文辞算不上华丽,平仄格律更是无从谈起,有些地方甚至显得颇为粗陋直白,但却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那股子对炸土豆的真切喜爱和惊叹感,却是扑面而来,鲜活得很。
梁园文会的热闹,并未随着士子的陆续散去而立刻冷却下来。
最初的喧嚣鼎沸渐渐沉淀,化为一种細水长流的文化氛围,润物細无声。
謝乔与刘弥商定,梁园后续仍将定期向士人开放。
往后每年三月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文会,以为定例。
同时,每个月亦会安排一次小型的雅集。
在文会雅集之上,无论是诗词歌赋的唱和,还是经义策论的辩难,都将成为常态。
其中遴选出的优秀作品与见解,会被郑重地书写于特制的屏风之上,立于园中顯眼处,供后来者觀览品评。
这无形中又添了几分激励与竞争。
而在睢阳的东市,卖油炸土豆的摊子前,人潮依旧汹涌,丝毫不见颓势。
那首歪歪扭扭粗陋直白的打油诗,竟然真的被某个闲不住的好事者给谱上了曲调。
更离谱的是,这支帶着浓浓市井气息的俚调,凭借其简单上口的旋律和接地气的內容,迅速传遍了睢阳的大街小巷,连追逐打闹的孩童都能摇头晃脑地哼上两句:黄澄澄,热乎乎,一口下去停不住。
这无心插柳的广告软文,直接导致了炸土豆摊前的队伍,又肉眼可见地向后延长了几分,摊主忙得脚不沾地,脸上的笑容止不住。
连向謝乔负責汇报的下属,在提及此事时都哭笑不得。
相府的书房之內,灯火通明,謝乔的身影端正坐于宽大的书案后。
在她面前,層層叠叠地摊开着竹简,一卷又一卷,分量十足。
它们堆叠起来,几乎垒成一座小山,足见数目之庞大。
竹简上,細密的墨迹如同蛛网般铺展开来,记录着参与梁园文会的一个个士子的姓名与籍贯。
而名字之后,紧跟着是更为详尽的策论要点摘录,他们的思想精华。
甚至,还有与会期间,专人记录下的言谈举止的細致觀察。
某人辩论时的眼神闪烁,被敏锐地捕捉。
某人言语不多却能一语中的,也被郑重地记录。
某人衣着朴素但见解不凡,同样没有被遗漏。
这些细致入微的觀察,如同沙里淘金般,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丝潜在的光芒,不使明珠蒙尘。
这些记录经过反复的筛选、整理和核对,最终才呈递到謝乔的案头。
每一卷竹简,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潜藏着未来的栋梁之才,亦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过客。
谢乔的指腹帶着一丝微凉的触感,在一个个略顯陌生的名字上缓缓划过。
阮瑀,陈留人,未来的建安七子之一。
她心中默念着,原世界的记忆与眼前的文字交织在一起。
文采斐然,但观其言行记录,似乎更适宜成为笔杆子。
毛玠,陈留平丘人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