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彩书屋>情欲小说>大明话事人> 大明话事人 第29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明话事人 第299(1 / 3)

不是沈尚书自大,而是在大明当今体制下,一个武职确实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不过按往常惯例,武试第一和其他人区别很大。

如果是平民考生,武试第一可以直接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而其他武进士就只能从百户级别武职、幕僚赞画、营中教头做起。

王御史忽然掏出一张纸看了几眼,答道:“那也要看什么位置,如果中状元的郑国泰被安排在大内禁兵呢?”

京师官军体系十分复杂,但大体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京营,一会三大营一会十二团营,一会又改回三大营,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城。

第二部分是皇帝亲军,就是直属皇帝指挥的二十二卫,包括特殊的锦衣卫在内。

第三部分就是大内禁兵,由御马监太监提督指挥,负责守卫皇宫各处宫门,精锐程度最高。

王御史继续说着:“举个例子,如果郑国泰获取状元,不得不授予实职时,天子让郑国泰掌管东华门,大宗伯敢想象后果吗?”

听到这个设想,沈鲤忽然虎躯巨震!

东华门就是皇宫宫城的东门,东华门里面就是文华殿,往北就是太子东宫,距离都很近。

今后如果立了皇长子为太子,又有郑国泰这样一个对皇长子不善的人掌管东华门,那后果肯定不堪设想。

不是沈鲤脑补多了,主要是大明皇宫的东华门出事有先例。

一百多年前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夺得就是东华门!这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其实穿越者还能再补充一个案例,晚明三大宫廷奇案之一的梃击案,就是有人手持木棒从东华门进宫,然后一直冲到了太子东宫打人。

只能说,幸亏这人不是林泰来,不然太子可能就被打没了。

王御史反问道:“现在大宗伯还觉得,武科殿试与礼部关系不大吗?国本问题,与礼部关系大不大?”

沈尚书皱眉不语,就算不让郑国泰掌管东华门,但这样一个皇三子的舅舅,随便掌管皇宫哪里都可能是麻烦。

至于说天子会这么干吗?沈尚书敢肯定,只要有机会有理由,天子肯定会这么干!

就算天子一时没想到,也肯定会有人提醒!

毕竟天子皇三子当太子的心思,已经满朝皆知了!如果有机会扶植郑家,天子没有道理不做。

王御史趁热打铁添油加醋的说:“大宗伯!须知史笔如铁,你也不希望后世史书上记载,因为你在礼部尚书位上无所作为,导致外戚郑国泰势大,影响国本吧?”

礼部尚书沈鲤除了官位外,还有一个重要政治身份就是清流领袖,这是以正统礼教和崇尚道德为根基的政治势力。

郑国泰中状元会导致后患无穷影响国本的意见,如果没人说也就罢了,沈尚书还可以装糊涂。

但今天已经有人明确告诉,郑国泰中状元会发生什么后果,如果沈尚书还故意不当回事,那么对于位居礼部尚书的清流人物而言,就是巨大的道德污点了。

你一个礼部尚书又是清流,连涉及到国本的礼教大事都不出面,那士林还要你何用?

看着陷入久久沉默,不再出声的礼部尚书,王御史忽然感觉,政治真好玩。

而且王象蒙总算明白,林泰来为什么一直不肯揭穿郑国泰替考了。

留着一个成绩优秀的外戚郑国泰,就能绑架本来站在林泰来对立面的清流啊。

林泰来果然有十八种方法去拿武状元,说不用王家就不用王家,王御史现在真信了。

(本章完)

------------

上朝很没意思

大明的制度设计初心,是想同时防住权臣、权阉、后宫、外戚的,属于典型的既要又要。

总体上来说,站在巩固皇权的角度,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不过既要又要的结果往往是有轻有重,以上四种人里,现实里完全被防死的就是外戚了。

文臣也好,权阉也好,甚至于后宫的太后,还能时不时就能有一两条漏网之鱼在大明政治中发光发热,唯独外戚一直是摆设。

制度进入稳定期后,大明的外戚凭借皇恩最高封到过侯爵,都督、指挥使之类的数不胜数。

但是有一点,坚决不给外戚实职,不能直接掌兵,只能供着当吉祥物。

理论上郑国泰借着状元,以及优待状元的武科制度,可以拿到要害地方的实职,

但在文官眼里,只要想象力能放开,这就可以算是外戚之祸,尤其是还能牵涉到国本问题,更是意识形态方面大事。

又,既然是意识形态问题,那专门负责意识形态事务的礼部就不能装聋作哑了。

在皇帝御殿升座之前,大臣们都是在殿外等候的。

王象蒙与礼部尚书沈鲤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旁边人都能听得见。

当然这也是王象蒙的目的,清流人物以道德为标榜,私下里不管怎样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精彩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