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精彩书屋>高辣小说>那一场不算约会的约会> 第三十四章、生日礼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四章、生日礼物(5 / 22)

在整个研发部,有相关方面的规定,要求员工工作期间如果要前去公司的制造单位,是必须要请示科室主任的,得到许可之后,方能前去。

有时候,科室主任可能对你另有安排,就会把你拦下来,而让别的员工代替你前去处理问题。

此时,从张晓东汇报情况开始到结束,赵主任一直是目不转睛的看着眼前的电脑屏幕,手指一直没有停止敲字,在听完了情况之后,总算是暂停了下来,但手还是放在键盘上,只是转过头来,略带关切的问了句,“这个问题你可以处理吗?需要别人帮忙协助吗?”

张晓东闻言,赶紧回复说不用,自己能够处理。

赵主任方才留下一句“注意安全!”,然后转过头去继续敲字了。

早就听说赵主任寡言少语,今日一见,果然真是“不同凡响”啊,张晓东心里如是想。

请示完毕,领导同意,可以前往,张晓东便匆匆准备起资料来,准备赶到新厂区的生产制造单位。

到目前为止,公司总占地面积约有200万平方米,厂区主要是分为两块:老厂区和新厂区。

老厂区在灵台区,占地面积较小,大约有8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了公司的行政部大楼、研发部大楼、质量检测部大楼等,基本都是一些非生产单位。

而新厂区在高新区,占地面积较大,大约有12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分布着泥浆泵加工分厂、钻机总装厂等数十个加工制造单位。

近十年来,随着公司的国内外产品市场形势一片大好,公司产品一度远销中东、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中亚、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随之公司产能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也严重制约着公司的进一步拓展壮大。

终于在前几年,公司向上提交的旧址搬迁改造项目获得集团公司的批准,由此拉开了公司为期四年的搬迁改造工作。

此项目的预期目的是将老厂区内,同时也是位于市区的所有生产制造单位,全部搬迁到位于郊区的新厂区内,而老厂区内只保留行政单位、研发部等非生产制造单位。

当时该项目的执行,得到了集团公司和本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项目进度前期很顺利,进展也特别快,但是,天有不测风雨,在项目进行的帖子。

张晓东第一次接触到科拉深井是在公司的实习培训课上,公司聘请的一位培训老师,是一位已经退休、两鬓斑白的老教授,在他的ppt课件里面,提到了科拉深井。

但当时老教授的培训课主要是在进行石油钻机的培训,在举例说明阶段,就提到了科拉深井,尤其是其引以为傲的12262米的钻井深度,以及一些该钻机的结构形式和性能参数。

培训课上那位教授更多的是介绍了科拉深井的技术参数,以及其应用到的先进技术,并直言国内的技术与之相比,差距很大,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至少有二十年,却并没有牵扯到其他的怪力乱神的说法。

张晓东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论坛的帖子上,看到了关于科拉深井的详细报道,其中就包含了“地狱之门”的叙述,以及一些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现象。

年轻人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张晓东也不例外。他在第一次看到科拉深井的故事后,就特别感兴趣,后来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查便了国内外相关的网站,遍寻各大论坛,目的就是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但是,他在搜索了许久之后就发现,有用的资料就那么一些,剩余的多是重复资料或者是杜撰的痕迹太明显的传闻,没有太多的价值。

其后的一段时间,由于资料重复性太高,大多数资料竟都是老生常谈,千篇一律,提出的观点毫无新意,他也是渐渐的失去了继续再查下去的兴趣。

不过,关于“地狱之门”,他却是查到了一些新的资料,颇为有趣。

那是在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大沙漠中部,有一个被称为“地狱之门”的人造大坑。

这个直径约为70米的大坑,是1971年的时候,苏联地质学家在这里开凿天然气时,地下钻机倒塌形成了这个大坑。

从前土库曼斯坦还属于苏联的时候,地质学家就断言这个叫做达瓦札的沙漠小村附近一定会有大气田。

于是在1971年一支物探队来到这里,第一次试钻就在很浅的地层下发现了天然气,队员们喜出望外,连忙安营扎寨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帐篷刚扎起来……稀里哗啦,地面就陷下去了,形成了一个直径69米,深30多米的坑。

这个大坑形成之后,就一直嗞嗞的冒着天然气,要知道天然气这玩意浓度到了一定程度,遇明火就会爆炸,而且天然气里经常伴生硫化氢之类的有毒气体。

所以,为了避免坑中可能会释放有毒气体造成危害,地质学家们便点燃了坑内的气体,可当时没人能预料到的是,坑内的大火一直燃烧了40多年而没有熄灭。

研究人员不经意的点燃之后,熊熊大火已经燃烧了几十年仍未熄灭,该洞穴真的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精彩书屋